惠娟,女,15岁,初中生。平素学习成绩好,很听话。在家庭中一同进餐时(在校就餐无此现象)出现恶心、欲呕吐症状3个月余。父亲为内科主任医师,为其多次体检及医学检查,无阳性所见,并为此查阅大量文献,称用过15种治疗方法,包括各种暗示治疗,均未奏效,故前来求治。
惠娟生母半年前因车祸去世,在此3个月之后其父与一女同事再婚。继母原有比惠娟小一岁的女儿,一同来到惠娟家组成新家庭,共同生活。尽管继母对惠娟态度很好,视如己出,“妹妹”也聪明懂事,举止得体,但是惠娟心中对此还是很反感。只是觉得自己大了,应该明事理,因此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态度。此后出现上述症状。医生问反感的原因,惠娟说:“我妈妈去世后,爸爸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现在我爸爸把爱分成三份。那两个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凭什么分享我的爱?”
意识清晰,衣着得体,举止得当,接触良好,问答自如,自知力完整,知、情、意协调。未见精神病性症状。
4.1 如何诊断?
4.2 治疗中应该注意什么?
4.3 治疗思路与治疗经过是怎样的?
4.4 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5.1 诊断 惠娟的症状只有在家庭就餐(继母母女二人在场)时出现,在学校就餐时并不出现,因此症状可以认为是“境遇性呕吐”。因为心里没有真正接纳继母,所以引发躯体症状出现,那么“心因性呕吐”的诊断是成立的(此前已排除器质性疾病)。在精神病分类学上,凡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饮食、睡眠和性功能这三个方面出现障碍,统称为“心理生理反应”。
5.2 治疗注意事项 对于心理生理反应的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舍本求末。只有解决了心理因素,症状才能够缓解。因此,必须以心理治疗为主,以期解决心因;否则盲目进行躯体治疗或者针对躯体症状进行暗示治疗,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疗效,而且还可能延误病情,使治疗复杂化。
5.3 治疗思路、经过与结果
5.3.1 建立心理模型 医生为惠娟构建并讲述了一个心理模型:未来某年,有10名像惠娟一样的同学在大学毕业后一同进入某著名外资企业,试用期满后,全部留用。一天,老板召集这10位员工开会,让大家选出其中2位,然后送美国总部培训2年,回来后担任部门经理。大家认为机会难得,每个人在选票上首先写下自己的名字,另外一个选谁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这一个人要与我在国外一起生活两年,所以一定要合得来,要有度量,能理解人、关心人、体谅人。这其中恰恰只有小王具备这些优点,结果只有小王得了10票,首先脱颖而出,获得这难得机会。
5.3.2 阐明努力目标 医生问惠娟:“你想不想成为小王那样的人,具备品质,能够在未来竞争中,牢牢把握住机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惠娟毫不犹豫地说:“想!”
5.3.3 锁定实验对象 医生进一步说明:的心理品质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修养过程,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培养。现在最好的一个培养自己心理品质机会就是尝试接受继母,如果你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了继母,那么你所期待的心理品质就形成了。一个连后妈都能够接受的人,还有什么容不下的呢?
5.3.4 治疗最终结果 惠娟的父亲一周后告知:惠娟的躯体症状已经消除了。
5.4 治疗的理论依据
5.4.1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产生的背后是有动机的,而动机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1]。如果试图直接说服惠娟内心真正接受继母肯定是徒劳的,因为一个刚刚失去母亲正值青春期的女孩,不可能有接受继母的“需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具备的心理品质从而打败对手,这是惠娟未来潜在的需要,当这一潜在的需要由医生明确引出后,被品学兼优的惠娟所接受,因此心因被间接化解。
5.4.2 哲学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惠娟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内心无法接受继母;而未来能否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是次要矛盾。医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构建心理模型,成功地将培养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未来竞争实力,上升为主要矛盾。继母的存在与接纳,成为惠娟培养心理品质的一个衡量标准,直接对惠娟的品质培养有利,于是继母被真心接纳,症状也就随之缓解。
5.4.3 辩证统合心理疗法[2] 该疗法强调以唯物辩证法作为统合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方法论,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依据,使心理治疗摆脱了各种流派的束缚,灵活地发挥作用[3]。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辩证统合心理疗法的指导理论——唯物辩证法,在我国普及甚广,受过高等教育的,都能够掌握其要点,因此,该疗法具备了在社区普及的条件。
案例来源:李荐中,王海娜,李江波.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一)——心理生理反应(境遇性呕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552-2553.
版权所有 ©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某ICP备12023720号-8
公网安备 1000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