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倾向

2024.09.18

1 病例简介

阿晴,女,大二医学生。大一开始对体质量很关注,介意别人对于自己身材(胖或瘦)的评价。近3个月出现贪食,当自己觉得没吃好或者吃的不满意时,控制不住再吃东西,直至吃到满意、实在受不了为止,贪食行为一般多发生在中餐及晚餐后,每天出现1~2次。

2 背景

宿舍同学都非常瘦,还整天嚷嚷着要减肥。舍友要减肥的话很刺激阿晴。阿晴觉得自己特别胖,并开始关注体质量。大二下学期,一次阿晴吃的不好,自我感觉不爽,心里老想着没吃好,就去吃了其他东西,直到满意为止。后来只要吃的时候感觉到不满意(如菜不好吃、太少、太贵……),就一定要吃其他东西,吃到满意、实在受不了为止。有时也会没有任何理由地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去吃什么……。”即使刚吃过饭,但只要这个念头出来,就要去吃、吃很多直到吃不下去。饱餐之后特别后悔和自责,担心自己会更胖。现在特别怕这个念头冒出来,可是越怕它冒出来,它就越出来,让其非常痛苦。《医学心理学》老师讲到神经症一节时,感觉自己很像贪食症,课后咨询老师,被老师推荐到此处咨询。

3 心理状况检查

意识清晰,衣着干净整洁,微胖,焦急面容,对答切题,语速较快。知、情、意协调,未见精神病性症状。

4 提问

4.1 如何诊断?

4.2 治疗中应该注意什么?

4.3 治疗思路与治疗经过是怎样的?

4.4 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5 解答

5.1 诊断 本案例中,阿晴主要症状为反复出现的发作性贪食伴担心发胖等焦虑恐惧情绪,明知不合理、没有必要,但进食的念头无法自控。尚未出现为防止暴食对体质量的影响而采取的呕吐、导泻等行为。社会功能轻度受损,有自知力及强烈的求助欲望。考虑为神经性贪食倾向。

5.2 治疗注意事项

5.2.1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神经症患者常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认为自己是怪人、一些行为和想法不应该有却摆脱不了,异常痛苦。咨询师恰当的共情和适当的自我开放,准确抓住患者“完美性格”的特点、病理心理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并用通俗、生动的言语告之,有利于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其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自我矫正[1]。

5.2.2 结合案例教育 尽可能多列举同类型典型病例,这些病例治愈的事实可以极大鼓励患者治愈的信心和治疗的能动性。

5.2.3 少想多做,调动积极性 神经症患者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多想少做”或“只想不做”,过于关注症状,怕“万一”。想象出各种“怕”让自己痛苦不堪。克服“怕”字的实践,关键在于少关注病态思维,多做正常的事情,即少想多做。通过实践来加强认识,在实践中不断领悟。

5.2.4 及时信息反馈 每咨询一次,要求患者根据本次咨询内容,结合自己情况,写出新的认识和体会,此为反馈,一般是书面材料形式。反馈作业可以检核患者对咨询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自我心理剖析深浅,是促进自我探索的重要手段。

5.3 治疗思路、经过与结果

5.3.1 阶段:疏通——认识病理之树 收集阿晴的详细资料,从中分析和找出与阿晴的进食障碍有关的原因,特别是内因——个性缺陷。引导阿晴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咨询师阐明该类心理障碍的特点、规律以及性格缺陷是如何导致贪食行为的。目的是提高其对疾病和自我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3.2 第二阶段:实践——视而不见,习以治惊 阿晴的进食障碍,类似于强迫行为,是病态思维出现后其减轻焦虑的一种逃避方式。克服病态思维的过程是病态条件反射逐步消退,正常条件反射逐步建立的过程,即由原来的一出现病态思维,自己很恐惧,要么排斥它、要么屈从它,到对病态思维不在乎、不理睬的过程。

医生:“如果把病态思维比喻为讨厌的‘小痞子’,他缠上你,怎么办?”阿晴(沉思):“不理他就是了。”医生:“可他一直缠你,让你心神不宁,什么事也做不下去。”阿晴:“那就打他、骂他,赶他走!”医生:“你打不过他!”阿晴:“那我就跑!”医生:“你跑不过他!你跑哪他追哪!小痞子是不讲道理的!”阿晴:“那我怎么办?”医生:“你对待病态思维,是不是类似,要么和他斗,要么逃跑?”阿晴(沉思):“好像是的。开始烦他冒出来,排斥他!后来,又顺着他!”医生:“这两种办法有用吗?”阿晴:“没用,症状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医生:“试想,无论他怎么干扰你,如果你一直坚持不理他,他会怎么样?”阿晴:“他应该感觉很无趣吧!”医生:“长此以往呢?”阿晴:“他会感觉很无趣!但一定会离开吗?”医生:“对,他出现的频率和时间都会越来越少的!当你越关注他,他对你的干扰越大!你越排斥他、越不想让他冒出来,他就越冒出来。而他出现时你逃跑,他也会追着你!这两种方式都是误区。正确对待病态思维的方式是坚持不理他——视而不见,该做什么做什么!”

在实践初期充满痛苦和不习惯,工作或学习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降低自我要求、接纳学习效率不高是摆脱不良循环的步,要能认识到自己可能会随时出现的逃避心理,拒绝逃避,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改变对病态思维的恐惧心理。

5.3.3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心理素质 此阶段以巩固效果、完善性格为主。旨在减少症状的反复,提高适应能力。重点强调认识与完善个性之难,帮助其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完善性格,提高心理素质。

5.3.4 结果 通过八次的疏导治疗(每周一次),阿晴的症状基本改善:自信心提高了,不再陷入病态思维之中,进食障碍和焦虑心理已基本消除,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提高。

5.4 治疗的理论依据 心理疏导疗法[2]是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是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其适应证为神经症及各类心身疾病等。心理疏导疗法把心理疾病形象比喻为一棵树,由根、干、枝叶三部分组成。树的枝叶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树根代表患者的性格缺陷。咨询关键在于砍断树干,去掉“怕”字。树干断了,众多枝叶枯死,各种症状自然消失。待症状消失后,再进一步挖根,完善性格。

本案例来访者的性格表现为:要求完美,道德观念过强,过分担心身体(怕胖)。正是这些不良的性格导致对身体胖瘦等认识出现了偏差,进而产生出各类“怕”,如怕胖、怕抑制不住想吃东西的念头等,因而产生出“怕吃→吃的念头出现后→恐惧(焦虑)→冲动行为(通过吃缓解焦虑)→内心冲突(自责)”。在提高阿晴对疾病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少想多做,习以治惊”,对所怕的事物多听、多看、多做、多接触。通过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逐步减轻和消除“怕”字,达到改造、完善性格,巩固疗效。

案例来源:李品品,黄爱国,赵中,等.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十一)——神经性贪食倾向[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12.

  • 电话:010- 68318198 / 0310-2067118
  • 合作热线:15010211890 (微信同号)
  • E-mail:zgqkyx@ chinagp.net.cn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中关村E世界大厦C座

版权所有 ©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某ICP备12023720号-8
公网安备 100000000000号

  • 首页
  • 咨询
  • 电话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