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医生,这么热的天,不要来了吧,怕你中暑啊!”炎热的夏天,病人家属亲切地打电话给孙思佳。孙医生有许多这样的病人、“粉丝”,在他们看来,她就像朋友、亲人一样。因为在孙思佳心里,牢牢记得杨秉辉教授说过的话:“医学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而社区全科医生便是与老百姓关系最紧密的医生,是把人文关怀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医生。这就是孙思佳想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并愿意把它作为事业追求的原因。
2008年7月,孙思佳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加了为期三年的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在参加全科规培面试的时候,有一位考官问她:“毕业于名校为什么要选择做一名社区全科医生?”其实这个问题,她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在孙思佳看来,很难用一句话来回答,或许是看了美剧,觉得剧中的家庭医生对居民的帮助更大,亦或许是在实习阶段见多了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后一点一点形成的内心变化。但是,真正让她下决心的是大四两周的社区见习。
那是一个夏天,孙思佳跟着带教老师去看望一位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其实就是一次普通的出诊,但是那位老太太非常高兴地拉着她的手,说了好多感谢的话,还一定要她和带教老师吃了西瓜再走。此刻,孙思佳突然发现,在社区有好多好多类似需要关心的老年人,医生哪怕对他们只有一分的付出,他们也会对你十分地感激。
此后的三年全科规培中,孙思佳不但掌握了各类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指南与转诊指针,还掌握了院前急救和心肺复苏、心电图、导尿、换药等常规操作技能。

进入单位后,孙思佳加入了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虹关路团队,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她逐渐从一名在中心诊室坐诊的全科医师过渡到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孙思佳收获的不仅仅是社区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更是对家庭医生制度的深入认识与实践。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与社区结缘,刚刚结婚不久的孙思佳,丈夫也是从事家庭医生工作的,他们白天各自工作,晚上回家就会聊起家庭医生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互相打气。
近些年由于嘉兴街道不断地动迁及旧区改造,来中心就诊的人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经济水平越来越高的居民纷纷入住嘉兴路街道的各个高档小区,这些居民对自身的健康要求也很高,喜欢到三级医院就诊,对社区的家庭医生并不信任。
在家庭医生签约的初期,孙思佳遇到了很多困难,也遭到过质疑。但她并不气馁,在她看来,这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居民们不熟悉我,自然就不会认可我”。于是,孙思佳每周会安排三个工作日的下午到居委坐诊、开展讲座,渐渐地,有一些居民会拿着体检报告和既往病史前来咨询,每到这时她就非常感谢曾经参加全科培养的点滴,使她在与居民的交流中能够游刃有余;而居民们也发现这位年轻的家庭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已经可以和大医院接轨,并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了解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告诉他们如何去预防疾病的发生。
家住银杏花苑的葛阿婆是一位性格孤僻的独居老人,她次到孙思佳诊室咨询时带来了一大包各种品牌的高血压与糖尿病药,且在同时服用两种相同作用的降糖药物,血糖及血压控制情况均不详。问其原因,原来葛阿婆三个子女虽然孝顺但是因为工作很忙,只能每周轮流帮她到不同的三级医院配药,却没有问清药物的具体用法。在孙思佳的悉心指导下,葛阿婆系统地调整了药物,定期测量血压,监测血糖、血脂。现在的葛阿婆已经不需要子女帮忙配药了,也愿意走出家门与邻居聊天,还整天笑容满面,连葛阿婆的子女们都表示,社区家庭医生真不愧为他们母亲的“健康守门人”。
还有一位张阿姨,50多岁的她在家里上厕所时突发脑梗导致肢体偏瘫。她的丈夫是孙思佳的“粉丝”,在张阿姨住院时向孙思佳咨询其妻子的病情。孙思佳根据几年的家庭病床工作经验,提醒张阿姨的丈夫,脑梗病人如果在发病的早期就介入康复治疗,完全有可能不用长期卧床,甚至可以生活自理,既不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人力财力负担,生活质量也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征得张阿姨丈夫的同意后,孙思佳马上对张阿姨制订了一套康复方案,并且联系了本中心的康复师对她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在康复开始的头几个月,张阿姨几乎三天两头因为做某个简单的动作力不从心而委屈地哭泣,在她的丈夫因为心软而想要放弃时,孙思佳告诉她丈夫:“你是妻子坚强的后盾,你们未来还有好几十年美好的生活要一起过,现在一定不能轻言放弃。”就这样,经过了近两年的康复,张阿姨从一侧肢体完全不能动,到现在可以自己系鞋带,完成精细动作,生活也可以大部分自理,张阿姨脸上的笑容多了,而他们一家都成了孙思佳“粉丝”甚至好朋友。
就这样,孙思佳渐渐地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现在,居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孙医生”。她所管理的居委居民的签约人数将近三千,签约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她每月“家床”巡访近百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换药、导尿、留置胃管等上门服务不计其数。
孙思佳还是一个热心的人、肯钻研的人。2012年至今,她每年都会作为虹口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医师志愿者为虹口区广大群众解决各种医疗方面的问题。在福建古田义诊活动中,革命老区的老百姓谈起这位可爱的白衣天使,就会伸出大拇指,夸她“医术精湛、服务热情”。2012年7月她撰写的论文《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知信行现状分析》参加第十届全国全科年会投稿,并于同年在《中外健康文摘》杂志上发表。此外她还积极参加上海全科医学会每月举办的全科沙龙活动,代表医院在沙龙上进行学术交流。2013年孙思佳获得了上海市首届家庭医师演讲比赛优胜奖,通过与上海各区家庭医生学习与交流,让她更肯定自己选择家庭医生工作是正确的,更有信心挑战未来的工作。
“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这句格言敦促孙思佳医生在社区全科家庭医生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家庭医生工作。2015年8月,孙思佳被虹口区卫健委选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参加为期三周的家庭医师培训,让她不仅见识了英国家庭医生及其团队如何为居民服务,更体会到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教学技巧,让她认识到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谐的服务氛围、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她表示,虽然家庭医生责任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但她坚信这些只是发展道路上的“阵痛”,通过一代家庭医生的努力,医疗秩序将逐步走上正轨,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社会认同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孙思佳,作为一名家庭医生的中国梦!